厂家直销,质优价廉
按需定制,上门安装
近日,一位姓叶的先生在短视频平台分享了自己车内配备AED的经历,引发网友热议。
2.叶先生的车辆车窗被砸碎,车内AED被拿走,其他贵重物品完好无损,砸窗者因父亲突发心梗急需AED急救。
3.然而,AED在移动场景下的普及面临着高价“低配”的困局,市面上AED价格的范围在5千元至3万多元,平均价格约1万元。
4.专家表示,不建议普通人盲目配备AED,因其价格昂贵且需要急救的人难以及时知晓配备AED私家车的位置,会延误抢救时间。
5.为此,专业的人建议提高公共交通工具急救设备的普及率,如公交车、出租车等,同时鼓励一线从业人员学习急救知识并配备AED。
近日,一位姓叶的先生在短视频平台分享了一段特殊经历:自己的车窗被砸碎,车内的AED(自动体外除颤仪)被人拿走,其他贵重物品却完好无损。事后叶先生得知砸车窗者因为父亲突发心梗,急需AED急救,看到叶先生的车上有AED标识,但是多次联系叶先生无果后,才砸窗取走AED,砸窗者还向叶先生发信息表示愿意赔偿车辆维修费用,叶先生则表示不会追究对方任何责任。
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(2023)》显示,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。推算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3.3亿。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》精确指出,城镇和乡村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,心血管疾病占首位。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之一,当心脏骤停时,若能在“黄金4分钟”内实施急救,将极大提升抢救效果,在众多急救设备中,AED因其便携和操作简易的特点,被誉为“救命神器”。
叶先生的经历在网上引发热议,不少网友为其在车内配备AED的行为点赞,也借此了解了AED相关知识。在这背后,AED在移动场景下的普及面临着高价“低配”的困局。所谓 “高价”,市面上 AED 价格的范围在5千元至3万多元,平均价格约1万元,对普通民众来说成本比较高。“低配”则体现在,我国AED整体配置情况不容乐观,数量少且分布不均,每 10 万人仅拥有约15台,远低于国际水平,在公共交通工具、社区等移动场景中的配备率亟待提升。为此,《华夏时报》记者对有关专家进行了采访。
随着社会公众急救认知水平的提高,慢慢的变多的人意识到AED的重要性。记者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发现,有不少车主自发地在车内配备了AED,并在车窗明显位置贴上“车内配有AED”的标识,附上自己的电话,表明紧急状况下可破窗使用。
记者了解到,促使车主配备AED的原因有很多,有车主表示曾受过他人帮助,如今想继续传递这份善意;有车主则因为从事或参与过急救工作,有一定的救援经历,希望AED能够挽救更多人的生命。网友们在这些视频下纷纷点赞,并留言表达配备AED的意愿。然而,查询价格后,不少人直呼AED售价太贵,并留言道:“能把AED的价格打下来吗?”
一台AED价格到底是多少?记者对比多个购物平台发现,AED价格的范围较大,最低接近5千元,最高超过3万元。
“随着急救知识的科普率提升,AED的价格已下降不少,之前有的AED售价高达5万多元,现在平均价格在1万元左右,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,配备AED的成本仍然较高。”急救知识科普人张元春在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正常采访时说道。
除价格因素外,“车窗被砸可否获得一定赔偿?”也是很多网友关心的问题,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,暂无保险公司就使用AED车窗被砸的情况做理赔,有律师认为,砸车窗使用AED者,应该对车主做到合理补偿。
AED昂贵的价格,车窗被砸后的维修成本等,让很多车主在考虑配备AED时犹豫不决。那么,普通人究竟适合配备AED吗?移动场景下的AED普及率又该如何提升?
据公开资料,截至2024年,全国红十字系统在公共场所布设AED已超过6.5万余台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一线城市的轨道交通均已开始安装AED设备,截至2021年10月,北京地铁公司所辖318座车站实现了AED设备全覆盖。但我国目前AED配置及使用的真实的情况还存在诸多不足,表现为数量少、不好找、监管弱、不会用等问题。
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此前在调研时发现,经过十余年普及发展,我国现有AED仅20多万台,且大部分放置在发达地区,每10万人拥有AED仅15台左右,远低于国际水平,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率仅为1%。为此,孙达在2023年两会期间,提交了《关于推进AED的大面积普及与急救联动的提案》,引起社会广泛关注。
在私家车里配备AED能否提升急救效率?张元春认为,这并非提升急救效率的最佳选择。
“AED属于公共急救设备,不建议普通人盲目配备。一方面,其价格昂贵,且需要急救的人难以及时知晓配备AED私家车的位置,会延误抢救时间;另一方面,若配备AED的车主上传行车数据,还存在隐私泄漏风险。”张元春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说道。
张元春指出,急救场景一定要具有人和设备,才能实施救援,如果车主自身遭遇危险,无法利用车内AED自救。为此,张元春建议,应提高飞机,高铁,公交车,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急救设备的普及率,对于快递,外卖等在移动场景下工作的岗位,若一线从业人员有能力,应学习相应的急救知识,并配合AED的使用,在遇到突发情况时,能提高患者的抢救率。“公交车,出租车等能够最终靠手机实时查看位置,若车内搭载AED且从业人员都具备急救技能,这些公共交通工具可随时成为‘移动救护车’,节省抢救时间。派出所,消防站等24小时开放且覆盖社区的公共场所,也可以配备AED,提高急救效率。”张元春表示,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措施,推动移动场景下AED的普及。
对于叶先生的经历,张元春看到了急救科普带来积极影响,他同时还提醒,急救技能需要定期培训,反复练习,才能实现高质量救援。“很多人看过心肺复苏的教学视频,知道一些急救知识,但看过不代表会操作,时间久了还容易遗忘。只有定期练习急救技能,才能在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,实现高质量救援,有效挽救患者生命。”张元春说道。